論文目錄 | |
摘要 | 第1-5頁 |
abstract | 第5-12頁 |
1 前言 | 第12-25頁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5頁 |
1.1.1 相關概念 | 第12頁 |
1.1.2 我國食品安全現狀 | 第12-13頁 |
1.1.3 豬肉食品安全與消費者購買意愿 | 第13-14頁 |
1.1.4 檢疫制度成為我國出口的技術壁壘 | 第14-15頁 |
1.2 生豬屠宰檢疫的目的、作用 | 第15-16頁 |
1.2.1 相關概念 | 第15頁 |
1.2.2 屠宰檢疫的目的 | 第15頁 |
1.2.3 屠宰檢疫的作用 | 第15-16頁 |
1.3 廣州市某一市級生豬定點屠宰場屠宰檢疫現狀 | 第16-22頁 |
1.3.1 屠宰場檢疫情況 | 第17頁 |
1.3.2 目前廣州市生豬屠宰檢疫監管實施的先進措施 | 第17-19頁 |
1.3.3 目前存在的問題 | 第19-22頁 |
1.4 發達國家屠宰行業管理 | 第22-25頁 |
1.4.1 產業集中度高,企業布局合理 | 第22-23頁 |
1.4.2 檢疫隊伍強大,職責分工明確 | 第23頁 |
1.4.3 法律標準完善,嚴格標準管理 | 第23頁 |
1.4.4 采用先進技術,實施溯源管理 | 第23-24頁 |
1.4.5 建立注冊制度,實行分級管理 | 第24頁 |
1.4.6 采用先進工藝,保證肉品新鮮 | 第24頁 |
1.4.7 實行官方獸醫制度,使執法更嚴肅和合理 | 第24-25頁 |
1.4.8 歐盟對畜類屠宰環節檢疫的規定 | 第25頁 |
2 屠宰檢疫過程中關鍵點的控制 | 第25-35頁 |
2.1 宰前檢疫 | 第31-32頁 |
2.1.1 生豬入場檢驗 | 第31頁 |
2.1.2 群體、個體檢查 | 第31頁 |
2.1.3 違禁藥物檢測 | 第31-32頁 |
2.2 生豬宰后檢疫 | 第32-35頁 |
2.2.1 頭、蹄部檢疫 | 第32-33頁 |
2.2.2 內臟檢疫 | 第33-34頁 |
2.2.3 胴體檢疫 | 第34-35頁 |
2.2.4 寄生蟲檢疫 | 第35頁 |
3 從宰后的皮膚、器官病理變化鑒定,以提升檢疫質量 | 第35-45頁 |
3.1 皮膚 | 第35-37頁 |
3.1.1 皮膚發紅、出血 | 第36頁 |
3.1.2 皮膚發黃 | 第36-37頁 |
3.1.3 黑色素沉著 | 第37頁 |
3.1.4 水泡 | 第37頁 |
3.2 淋巴結 | 第37-39頁 |
3.2.1 異色淋巴結 | 第38-39頁 |
3.2.2 淋巴結水腫 | 第39頁 |
3.2.3 化膿性淋巴結 | 第39頁 |
3.3 肝臟 | 第39-41頁 |
3.3.1 肝壞死 | 第39-40頁 |
3.3.2 肝硬變小結節 | 第40頁 |
3.3.3 肝脂肪變性 | 第40-41頁 |
3.3.4 乳斑肝 | 第41頁 |
3.3.5 細頸囊尾蚴囊 | 第41頁 |
3.4 肺臟 | 第41-42頁 |
3.4.1 肺萎縮、肺氣腫、肺水腫 | 第41-42頁 |
3.4.2 肺充血、淤血 | 第42頁 |
3.4.3 肺實變 | 第42頁 |
3.4.4 肺壞疽 | 第42頁 |
3.5 脾臟 | 第42-43頁 |
3.6 腎臟 | 第43-45頁 |
3.6.1 腎淤血、出血 | 第43-44頁 |
3.6.2 白斑腎 | 第44頁 |
3.6.3 腎囊腫 | 第44-45頁 |
4 豬屠宰應激綜合癥常見非病理性變化 | 第45-49頁 |
4.1 機械原因引起的皮膚非病理變化 | 第45-46頁 |
4.1.1 機械性引起的皮膚充血 | 第45頁 |
4.1.2 皮膚濕疹、蕁麻疹 | 第45頁 |
4.1.3 由于電擊或麻電不合理造成的皮膚變化 | 第45-46頁 |
4.2 因機械性原因引起豬淋巴結非病理出血 | 第46頁 |
4.3 因機械原因引起豬肝臟非病理變化 | 第46-47頁 |
4.3.1 由于肝臟脂肪浸潤而造成的肝臟色澤變淡 | 第46-47頁 |
4.3.2 饑餓肝 | 第47頁 |
4.4 因應激引起豬肺臟非病理性變化 | 第47-48頁 |
4.4.1 由于麻電不當所造成的肺臟出血 | 第47-48頁 |
4.4.2 肺嗆血 | 第48頁 |
4.4.3 浸池燙毛所造成的“肺嗆水” | 第48頁 |
4.5 屠宰豬腎臟小點出血的其它因素 | 第48-49頁 |
4.5.1 腎臟由于電擊昏時所造成的點狀出血 | 第48頁 |
4.5.2 應激引起的急性腎小體腎炎 | 第48-49頁 |
4.6 屠宰方式引起脾的非病理出血 | 第49頁 |
5 建議和意見 | 第49-56頁 |
5.1 市民如何選購放心肉 | 第49-50頁 |
5.2 加強隊伍建設,強化檢疫能力 | 第50頁 |
5.2.1 政府加大財政投入 | 第50頁 |
5.2.2 培養與引進專業技術人才 | 第50頁 |
5.3 加強各環節的監督管理 | 第50-52頁 |
5.3.1 各監管部門共同協作 | 第50-51頁 |
5.3.2 加強養殖這個源頭管理,把污染扼制在搖籃中 | 第51頁 |
5.3.3 加強可追蹤溯源體系的應用,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| 第51頁 |
5.3.4 流通環節中供應生豬基地的建立 | 第51-52頁 |
5.4 完善健全相關法律法規,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標準 | 第52-53頁 |
5.4.1 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技術指引 | 第52頁 |
5.4.2 完善法律法規,讓執法工作有依可循 | 第52-53頁 |
5.4.3 完善無害化補償機制 | 第53頁 |
5.4.4 實行官方獸醫制度 | 第53頁 |
5.5 引進先進檢疫設備和先進屠宰工藝 | 第53-54頁 |
5.5.1 完善檢疫設施設備,提高檢疫質量 | 第53-54頁 |
5.5.2 采用先進屠宰工藝,提高肉品質量 | 第54頁 |
5.6 引用新技術模式,加強豬肉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建設 | 第54-56頁 |
5.6.1 應用激光灼刻印章技術加施檢疫標志 | 第54-55頁 |
5.6.2 建立病原學檢測平臺 | 第55頁 |
5.6.3 建立動物衛生監督遠程視頻監控系統 | 第55頁 |
5.6.4 采用免疫膠體金檢測旋毛蟲 | 第55-56頁 |
6 總結 | 第56-57頁 |
致謝 | 第57-58頁 |
參考文獻 | 第58-61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