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摘要 | 第1-5頁 |
abstract | 第5-13頁 |
1 緒論 | 第13-29頁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頁 |
1.1.1 農村問題的多樣與頻發 | 第13頁 |
1.1.2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流行 | 第13-14頁 |
1.1.3 社會治理議題獲得高度重視 | 第14頁 |
1.2 研究內容及意義 | 第14-16頁 |
1.2.1 研究內容 | 第14-15頁 |
1.2.2 理論意義 | 第15頁 |
1.2.3 實踐意義 | 第15-16頁 |
1.3 國內外研究綜述 | 第16-26頁 |
1.3.1 社會治理的研究現狀 | 第16-20頁 |
1.3.2 農村社會工作的研究現狀 | 第20-24頁 |
1.3.3 農村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會治理的優勢與局限 | 第24-25頁 |
1.3.4 文獻評述 | 第25-26頁 |
1.4 研究設計 | 第26-28頁 |
1.4.1 研究個案:廣州市ZX鎮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 | 第26頁 |
1.4.2 研究方法: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 | 第26-27頁 |
1.4.3 資料收集方法:文獻法和參與式觀察 | 第27-28頁 |
1.5 創新之處 | 第28-29頁 |
2 理論視角 | 第29-36頁 |
2.1 理論依據:場域理論 | 第29-33頁 |
2.1.1 場域理論的由來 | 第29頁 |
2.1.2 場域理論的關鍵理念:場域、地位、慣習、資本 | 第29-32頁 |
2.1.3 場域理論的解釋力 | 第32-33頁 |
2.2 理論框架 | 第33-35頁 |
2.3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35-36頁 |
2.3.1 農村社會治理 | 第35-36頁 |
2.3.2 農村社會工作 | 第36頁 |
2.3.3 農村場域 | 第36頁 |
3 廣州市ZX鎮農村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的基本情況 | 第36-49頁 |
3.1 項目由來 | 第36-37頁 |
3.2 ZX鎮概況 | 第37-39頁 |
3.3 項目成效 | 第39-43頁 |
3.4 合法性危機的產生 | 第43-45頁 |
3.5 合法性的獲得 | 第45-49頁 |
3.5.1 明確利害關系,尋找合理定位 | 第45-46頁 |
3.5.2 運用特殊身份,喚起村民認同 | 第46-47頁 |
3.5.3 駐村開展服務,深入農村場域 | 第47-48頁 |
3.5.4 尊重農村風俗,融入村民社會 | 第48-49頁 |
4 場域理論視角下農村社會治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| 第49-63頁 |
4.1 農村主體的地位變遷 | 第49-54頁 |
4.1.1 農村權力主體的轉變 | 第49-51頁 |
4.1.2 新時期村“兩委”與村民的互動關系 | 第51-54頁 |
4.1.2.1“那是個傻子”——源自村“兩委”的話語建構 | 第51-52頁 |
4.1.2.2 危房改造名額分配給親屬——源自村“兩委”對福利資源的掌控 | 第52-53頁 |
4.1.2.3 村民參與冷漠或暴力參與——源自雙方互動渠道的欠缺 | 第53-54頁 |
4.2 農村慣習的階段沖突 | 第54-58頁 |
4.2.1 農村的典型慣習 | 第54-56頁 |
4.2.2 城市化帶來的慣習沖突 | 第56-58頁 |
4.2.2.1 傳統慣習與現代慣習的沖突——傳統組織形式弱化 | 第56-57頁 |
4.2.2.2 個體內部各要素慣習的沖突——文化生活依然貧瘠 | 第57-58頁 |
4.3 農村資本的匱乏局面 | 第58-63頁 |
4.3.1 農村資本的基本情況 | 第58-60頁 |
4.3.2 當代農村資本的轉化困境 | 第60-63頁 |
4.3.2.1 資本投入無門——資本管理主體的缺位 | 第60-61頁 |
4.3.2.2 讀書無用論——不重視文化資本的獲取 | 第61-62頁 |
4.3.2.3 老鄉帶老鄉——同質性群體側面限制資本獲取 | 第62-63頁 |
5 場域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會治理的對策 | 第63-83頁 |
5.1 地位的覺察與轉變——農村權力主體的引導對策 | 第63-69頁 |
5.1.1 參透社會工作理念,促進權力主體意識覺醒 | 第63-65頁 |
5.1.2 增強與權力主體互動合作,重塑權力主體良好形象 | 第65-66頁 |
5.1.3 輸入社會工作手法,提高應對復雜問題能力 | 第66-67頁 |
5.1.4 借力村規民約資源,推進溫和漸進式管理 | 第67-68頁 |
5.1.5 完善民意表達制度,拓寬村民政治參與渠道 | 第68-69頁 |
5.2 慣習的適應與調整——農村內生社會組織的培育對策 | 第69-75頁 |
5.2.1 把握需求和契機,引導村民發生聯結 | 第70頁 |
5.2.2 了解農村特性,活動形式作本土化調整 | 第70-71頁 |
5.2.3 陪伴村民成長,注重有效激勵 | 第71-73頁 |
5.2.4 挖掘組織領袖,建立組織章程 | 第73-74頁 |
5.2.5 熟悉農村權力格局,增強組織合法性 | 第74-75頁 |
5.2.6 引導承擔公共事務,塑造積極的參與慣習 | 第75頁 |
5.3 資本的重塑與引入——農村社會支持網絡的構建對策 | 第75-83頁 |
5.3.1 深入走訪調研,摸查農村資本現狀 | 第76-77頁 |
5.3.2 積極改造廢棄場地,讓“沉睡資本”煥發活力 | 第77-78頁 |
5.3.3 喚醒社區記憶,借助傳統力量凝聚村民 | 第78-79頁 |
5.3.4 開展農業技術培訓,滿足村民發展需求 | 第79-80頁 |
5.3.5 引導更新教育方法,恢復家庭正向功能 | 第80頁 |
5.3.6 開展多樣化合作,鏈接多元主體資源 | 第80-83頁 |
6 場域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社會治理的效果 | 第83-87頁 |
6.1 權力主體的服務理念和方法有所進步 | 第83-84頁 |
6.2 本土村民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 | 第84-86頁 |
6.3 農村的互助氛圍和資源流通得以增強 | 第86-87頁 |
7 結論與進一步討論 | 第87-98頁 |
7.1 研究結論 | 第87-93頁 |
7.1.1 依據農村場域特征制定介入方案 | 第87-89頁 |
7.1.2 調整服務方法以適應農村慣習 | 第89-90頁 |
7.1.3 調動內生力量尤其是內生社會組織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 | 第90-92頁 |
7.1.4 通過增進資本提升村民的社會治理能力 | 第92-93頁 |
7.2 后續討論 | 第93-98頁 |
7.2.1 農村社會工作應該采用怎樣的服務模式 | 第93-95頁 |
7.2.2 農村社會工作者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| 第95-96頁 |
7.2.3 農村社會工作服務成效如何進一步保持 | 第96-98頁 |
致謝 | 第98-100頁 |
參考文獻 | 第100-106頁 |
附錄 | 第106-107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