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摘要 | 第1-4頁 |
abstract | 第4-8頁 |
1 緒論 | 第8-21頁 |
1.1 選題背景 | 第8-9頁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義 | 第9頁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9頁 |
1.2.2 研究意義 | 第9頁 |
1.3 文獻綜述 | 第9-17頁 |
1.3.1 國外電動自行車通行、使用的相關研究 | 第9-10頁 |
1.3.2 國內相關研究 | 第10-16頁 |
1.3.3 簡要評價與研究展望 | 第16-17頁 |
1.4 研究內容和框架 | 第17-18頁 |
1.5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-20頁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18-19頁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頁 |
1.6 創新點和不足之處 | 第20-21頁 |
1.6.1 主要創新點 | 第20頁 |
1.6.2 不足之處 | 第20-21頁 |
2 研究范疇和理論基礎 | 第21-27頁 |
2.1 相關概念的界定 | 第21頁 |
2.1.1 電動自行車 | 第21頁 |
2.1.2 政府本位思維 | 第21頁 |
2.1.3 協同治理 | 第21頁 |
2.1.4 管治 | 第21頁 |
2.2 理論基礎 | 第21-27頁 |
2.2.1 利益相關者理論 | 第21-23頁 |
2.2.2 新公共治理理論 | 第23-25頁 |
2.2.3 新公共服務理論 | 第25-27頁 |
3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治的現狀 | 第27-58頁 |
3.1 電動自行車交通管理的相關規定 | 第27頁 |
3.2 電動自行車國家標準及執行的管治現狀 | 第27-31頁 |
3.3 電動自行車道路資源不足與市民出行搶位的管治現狀 | 第31-32頁 |
3.4 電動自行車“禁”與“行”的管治現狀 | 第32-36頁 |
3.5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的管治現狀 | 第36-40頁 |
3.5.1 電動自行車交通事故基本情況 | 第36-38頁 |
3.5.2 電動自行車事故的逃逸情況 | 第38頁 |
3.5.3 電動自行車的事故責任與原因分析 | 第38-40頁 |
3.5.4 小結 | 第40頁 |
3.6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治狀況的實證分析 | 第40-58頁 |
3.6.1 問卷調查的基本說明 | 第40-43頁 |
3.6.2 電動自行車的社會或個人出行需求現狀分析 | 第43-46頁 |
3.6.3 電動自行車使用者行為現狀分析 | 第46-47頁 |
3.6.4 電動自行車通行條件與安全性現狀分析 | 第47-48頁 |
3.6.5 電動自行車“禁行”政策的現狀分析 | 第48-54頁 |
3.6.6 電動自行車管治“公共性”的效果現狀分析 | 第54頁 |
3.6.7 實證研究的結論 | 第54-56頁 |
3.6.8 小結 | 第56-58頁 |
4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治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| 第58-78頁 |
4.1 電動自行車管治受到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 | 第58-61頁 |
4.1.1 政府監管缺位:電動車國家標準滯后帶來的治理難題 | 第58頁 |
4.1.2 市場運作越位:電動車企與商會組織的“理性人”和公共利益的博弈 | 第58頁 |
4.1.3 市民出行搶位:道路資源不足與管放是非的“公地悲劇” | 第58-59頁 |
4.1.4 小結 | 第59-61頁 |
4.2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“禁”與“行”的政策錯位 | 第61-75頁 |
4.2.1 “禁行”政策的制定 | 第61-64頁 |
4.2.2 “禁行”政策的執行 | 第64-67頁 |
4.2.3 “禁行”政策的評估與調整 | 第67-73頁 |
4.2.4 小結 | 第73-75頁 |
4.3 電動自行車的標準制度供給不足 | 第75-78頁 |
4.3.1 電動自行車的相關標準不完善 | 第75-76頁 |
4.3.2 電動自行車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| 第76-77頁 |
4.3.3 小結 | 第77-78頁 |
5 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國內外經驗借鑒 | 第78-81頁 |
5.1 國內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實踐經驗 | 第78-79頁 |
5.1.1 北京市電動自行車政策及時調整 | 第78頁 |
5.1.2 南寧市對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管理的經驗 | 第78-79頁 |
5.2 國外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實踐經驗 | 第79-81頁 |
5.2.1 日本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實踐經驗 | 第79頁 |
5.2.2 美國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實踐經驗 | 第79-80頁 |
5.2.3 其他西方國家或地區電動自行車管理政策的實踐經驗 | 第80-81頁 |
6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的政策建議 | 第81-87頁 |
6.1 政府—市場—公民個人的多維聯動 | 第81-82頁 |
6.2 第三方對電動自行車標準的制訂供給 | 第82-84頁 |
6.3 政府監管不缺位、市場運作不越位、公民出行不搶位 | 第84-85頁 |
6.4 道路資源的合理分配 | 第85-87頁 |
7 結論與研究展望 | 第87-89頁 |
7.1 研究結論 | 第87頁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7-89頁 |
致謝 | 第89-90頁 |
參考文獻 | 第90-94頁 |
附錄A 廣州市電動自行車治理的問卷調查 | 第94-98頁 |
附錄B 問卷調查的樣本特征 | 第98-100頁 |
附錄C 問卷調查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100-101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