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摘要 | 第1-4頁 |
abstract | 第4-8頁 |
1 緒論 | 第8-15頁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頁 |
1.2 研究意義 | 第10-11頁 |
1.3 研究目的 | 第11-12頁 |
1.4 研究內容、思路與方法 | 第12-15頁 |
1.4.1 研究內容與思路 | 第12頁 |
1.4.2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| 第12-15頁 |
2 研究基礎 | 第15-25頁 |
2.1 核心概念 | 第15-19頁 |
2.1.1 政府績效管理 | 第15-16頁 |
2.1.2 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 | 第16-19頁 |
2.2 國內外文獻綜述 | 第19-23頁 |
2.3 理論基礎 | 第23-25頁 |
2.3.1 政府績效管理理論 | 第23頁 |
2.3.2 組織行為理論 | 第23-24頁 |
2.3.3 官僚制理論 | 第24-25頁 |
3 發達國家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的變遷與選擇 | 第25-33頁 |
3.1 發達國家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的概況 | 第25-27頁 |
3.2 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的變遷與選擇——以美國為例 | 第27-31頁 |
3.2.1 政府內外交困催化績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財政審計部門的轉型 | 第28-29頁 |
3.2.2 從政府審計總署到政府責任署 | 第29-30頁 |
3.2.3 美國對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的選擇 | 第30-31頁 |
3.3 發達國家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選擇的內在邏輯 | 第31-33頁 |
4 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的變遷與選擇 | 第33-45頁 |
4.1 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變遷的路徑溯源 | 第33-41頁 |
4.1.1 政府的外部挑戰和自我優化 | 第34頁 |
4.1.2 政府績效管理的體制分析 | 第34-39頁 |
4.1.3 政府績效管理的現實困境 | 第39-41頁 |
4.2 我國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變遷的邏輯 | 第41-42頁 |
4.3 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變遷與選擇的聯動邏輯 | 第42-45頁 |
5 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體系構建的設想——基于廣東省的實踐 | 第45-66頁 |
5.1 廣東省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的變遷路徑 | 第45-46頁 |
5.2 紀委監察部門與編辦部門的比較研究 | 第46-52頁 |
5.2.1 管理組織主體獲得的支持的比較 | 第47-50頁 |
5.2.2 開展績效管理與評價組織工作的特點 | 第50-51頁 |
5.2.3 績效管理和評價組織工作移交對主體影響的比較 | 第51-52頁 |
5.3 從比較研究到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體系的構建與應用 | 第52-66頁 |
6 研究結論與展望 | 第66-75頁 |
6.1 研究結論 | 第66-73頁 |
6.1.1 主體變遷是合理分工而非權力領地之爭 | 第66-67頁 |
6.1.2 更佳的政府績效管理組織主體是“高支持-強行動-強效果”的主體 | 第67-70頁 |
6.1.3 主體變遷推進了“三統一”的實現 | 第70-71頁 |
6.1.4 政府績效管理的法理化仍任重道遠 | 第71頁 |
6.1.5 政府績效評價組織工作的重要趨勢是引入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| 第71-72頁 |
6.1.6 促進政府績效透明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| 第72-73頁 |
6.2 研究反思與展望 | 第73-75頁 |
6.2.1 研究的創新點 | 第73頁 |
6.2.2 研究的貢獻與不足 | 第73-74頁 |
6.2.3 研究展望 | 第74-75頁 |
致謝 | 第75-77頁 |
參考文獻 | 第77-82頁 |
附錄A 訪談提綱 | 第82-85頁 |
附錄B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5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