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土高原半干旱區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演變及鄉村轉型 |
論文目錄 | | 摘要 | 第1-7頁 | abstract | 第7-12頁 | 第一章 緒論 | 第18-52頁 | 1.1 研究背景及意義 | 第18-23頁 | 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8-22頁 | 1.1.2 研究意義 | 第22-23頁 | 1.2 國內外研究進展與述評 | 第23-41頁 | 1.2.1 人居環境研究進展與述評 | 第23-30頁 | 1.2.2 人地系統脆弱性研究進展與述評 | 第30-37頁 | 1.2.3 鄉村轉型研究進展與述評 | 第37-41頁 | 1.3 研究區選擇與概況 | 第41-44頁 | 1.3.1 研究區選擇依據 | 第41-42頁 | 1.3.2 研究區區位與概況 | 第42-44頁 | 1.4 研究內容與目標 | 第44-47頁 | 1.4.1 研究內容 | 第44-46頁 | 1.4.2 研究目標 | 第46頁 | 1.4.3 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 | 第46-47頁 | 1.5 研究方法、數據與技術路線 | 第47-52頁 | 1.5.1 研究方法 | 第47-49頁 | 1.5.2 數據來源 | 第49-50頁 | 1.5.3 技術路線 | 第50-52頁 | 第二章 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與鄉村轉型理論架構 | 第52-73頁 | 2.1 相關概念辨析 | 第52-54頁 | 2.1.1 鄉村人居環境 | 第52-53頁 | 2.1.2 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 | 第53-54頁 | 2.1.3 鄉村轉型 | 第54頁 | 2.2 基礎理論與框架 | 第54-62頁 | 2.2.1 人地關系理論 | 第54-56頁 | 2.2.2 人居環境科學 | 第56-59頁 | 2.2.3 人地系統的脆弱性分析框架 | 第59-62頁 | 2.3 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與鄉村轉型分析框架 | 第62-73頁 | 2.3.1 多尺度整合的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表征因子體系 | 第62-67頁 | 2.3.2 尺度嵌套的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評估 | 第67-70頁 | 2.3.3 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-鄉村轉型整合分析框架 | 第70-73頁 | 第三章 縣域尺度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演變階段 | 第73-87頁 | 3.1 縣域尺度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測度框架 | 第73-76頁 | 3.1.1 鄉村人居環境脆弱性測度指標體系 | 第73-75頁 | 3.1.2 數據標準化 | 第75頁 | 3.1.3 指標聚合 | 第75-76頁 | 3.2 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時序演變 | 第76-80頁 | 3.2.1 綜合脆弱性顯著減輕,停陷于中度脆弱等級 | 第76頁 | 3.2.2 雨澇災害增多,自然系統脆弱性波動增大 | 第76-77頁 | 3.2.3 居住系統脆弱性全面減輕,家電設備改善尤為顯著 | 第77頁 | 3.2.4 人類系統脆弱性持續加深,僅人口負擔因子減輕 | 第77-79頁 | 3.2.5 支撐系統脆弱性反彈,小學教育脆弱值增至極端 | 第79-80頁 | 3.2.6 社會系統脆弱性開始減輕,四大因子有效改善 | 第80頁 | 3.3 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情景與階段 | 第80-87頁 | 3.3.1 階段劃分與特征提煉結果 | 第80-82頁 | 3.3.2 分階段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情景 | 第82-87頁 | 第四章 村域尺度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時空差異 | 第87-109頁 | 4.1 村域尺度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測度框架 | 第87-92頁 | 4.1.1 指標體系構建 | 第87-89頁 | 4.1.2 樣本村分布與數據處理 | 第89-91頁 | 4.1.3 村域尺度脆弱性測度模型 | 第91-92頁 | 4.2 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時空演變 | 第92-98頁 | 4.2.1 綜合系統脆弱性時空分異特征 | 第92-93頁 | 4.2.2 自然子系統脆弱性時空分異特征 | 第93-94頁 | 4.2.3 人類子系統脆弱性時空分異特征 | 第94-95頁 | 4.2.4 居住子系統脆弱性時空分異特征 | 第95-96頁 | 4.2.5 支撐子系統脆弱性時空分異特征 | 第96-97頁 | 4.2.6 社會子系統脆弱性時空分異特征 | 第97-98頁 | 4.3 鄉村人居環境系統脆弱性功能因子時空分布 | 第98-109頁 | 4.3.1 功能子系統診斷 | 第98-100頁 | 4.3.2 自然系統功能因子診斷 | 第100-102頁 | 4.3.3 人類系統功能因子診斷 | 第102-103頁 | 4.3.4 居住系統功能因子診斷 | 第103-105頁 | 4.3.5 支撐系統功能因子診斷 | 第105-106頁 | 4.3.6 社會系統功能因子診斷 | 第106-109頁 | 第五章 地貌片區鄉村人居環境系統優劣勢演化 | 第109-123頁 | 5.1 三類地貌片區特征及樣本分布 | 第109-111頁 | 5.1.1 三類地貌片區特征概括 | 第109-110頁 | 5.1.2 地貌片區樣本分布情況 | 第110-111頁 | 5.2 地貌片區RHS脆弱性功能子系統分布演變 | 第111-112頁 | 5.3 地貌片區RHS脆弱性功能因子分布演變 | 第112-119頁 | 5.3.1 分區域自然系統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| 第112-114頁 | 5.3.2 分區域人類系統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| 第114-115頁 | 5.3.3 分區域居住系統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| 第115-116頁 | 5.3.4 分區域支撐系統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| 第116-118頁 | 5.3.5 分區域社會系統功能因子分布比重 | 第118-119頁 | 5.4 地貌片區鄉村人居環境系統優劣勢特征轉變 | 第119-123頁 | 5.4.1 北部風沙區優劣勢轉變 | 第120-121頁 | 5.4.2 西南丘陵溝壑區優劣勢轉變 | 第121-122頁 | 5.4.3 東南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優劣勢轉變 | 第122-123頁 | 第六章 地貌片區人居環境演變下的鄉村轉型 | 第123-153頁 | 6.1 鄉村生計方式轉型 | 第124-136頁 | 6.1.1 生計活動變化 | 第124-129頁 | 6.1.2 生計結構類型變遷 | 第129-132頁 | 6.1.3 生計多樣性變化 | 第132-136頁 | 6.2 鄉村土地利用轉型 | 第136-142頁 | 6.2.1 林耕地結構變化 | 第136-140頁 | 6.2.2 棄耕地分布變化 | 第140-142頁 | 6.3 鄉村空間結構轉型 | 第142-153頁 | 6.3.1 點:服務設施及站點變化 | 第143-149頁 | 6.3.2 線:社會交往軸及道路網變化 | 第149-151頁 | 6.3.3 面:村及鎮域單元變化 | 第151-153頁 | 第七章 人居環境演變與鄉村轉型機理 | 第153-168頁 | 7.1 鄉村人居環境子系統脆弱性演化路徑 | 第153-158頁 | 7.1.1 自然系統脆弱性演化路徑 | 第154頁 | 7.1.2 居住系統脆弱性演化路徑 | 第154-155頁 | 7.1.3 人類系統脆弱性演化路徑 | 第155頁 | 7.1.4 支撐系統脆弱性演化路徑 | 第155-156頁 | 7.1.5 社會系統脆弱性演化路徑 | 第156-158頁 | 7.2 鄉村“生計—土地—空間結構”轉型歷程 | 第158-162頁 | 7.2.1 生計方式轉型歷程 | 第158-159頁 | 7.2.2 土地利用方式轉型歷程 | 第159-160頁 | 7.2.3 空間結構轉型歷程 | 第160-162頁 | 7.3 階段間演化的主導因素 | 第162-164頁 | 7.3.1 階段1 至階段2 演化的主導驅動因素 | 第162頁 | 7.3.2 階段2 至階段3 演化的主導驅動因素 | 第162-163頁 | 7.3.3 階段3 至階段4 演化的主導驅動因素 | 第163-164頁 | 7.4 主要的驅動力剖析 | 第164-166頁 | 7.4.1 氣候變化 | 第164頁 | 7.4.2 城市化進程 | 第164頁 | 7.4.3 市場變化 | 第164-165頁 | 7.4.4 國家政策、社會援助調控 | 第165頁 | 7.4.5 農戶適應行為 | 第165-166頁 | 7.5 人居環境與鄉村轉型機理 | 第166-168頁 |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| 第168-175頁 | 8.1 結論 | 第168-170頁 | 8.2 政策啟示 | 第170-172頁 | 8.2.1 鄉村人居環境脆弱性減輕策略 | 第170-171頁 | 8.2.2 支撐鄉村轉型的人居環境建設啟示 | 第171-172頁 | 8.3 創新與不足 | 第172-175頁 | 8.3.1 研究的創新之處 | 第172-173頁 | 8.3.2 不足與展望 | 第173-175頁 | 參考文獻 | 第175-191頁 | 附錄 | 第191-198頁 |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98-199頁 | 致謝 | 第199-200頁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