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文目錄 | |
摘要 | 第1-7頁 |
Abstract | 第7-11頁 |
第一章 緒論 | 第17-30頁 |
1.1 選題背景及意義 | 第17-21頁 |
1.1.1 理論背景 | 第17-18頁 |
1.1.2 現實背景 | 第18-20頁 |
1.1.3 研究意義 | 第20-21頁 |
1.2 研究思路與內容 | 第21-24頁 |
1.2.1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頁 |
1.2.2 研究內容 | 第22-24頁 |
1.3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| 第24-26頁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24-26頁 |
1.3.2 技術路線 | 第26頁 |
1.4 研究數據與搜集 | 第26-29頁 |
1.4.1 自然基礎數據與遙感影像 | 第26-27頁 |
1.4.2 社會統計數據與歷史資料 | 第27頁 |
1.4.3 實地調查數據與調研樣點 | 第27-29頁 |
1.5 研究目標與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| 第29-30頁 |
1.5.1 研究目標 | 第29頁 |
1.5.2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| 第29-30頁 |
第二章 研究綜述與理論框架 | 第30-48頁 |
2.1 相關概念辨析 | 第30-35頁 |
2.1.1 鄉村人地系統 | 第30-33頁 |
2.1.2 鄉村人地系統發展轉型 | 第33頁 |
2.1.3 鄉村人地系統體制轉換 | 第33-34頁 |
2.1.4 鄉村農牧戶生計適應能力 | 第34-35頁 |
2.2 理論研究綜述 | 第35-39頁 |
2.2.1 社會-生態系統 | 第35-37頁 |
2.2.2 社會-生態系統脆弱性 | 第37頁 |
2.2.3 社會-生態系統適應性 | 第37-38頁 |
2.2.4 研究述評 | 第38-39頁 |
2.3 基礎理論與方法 | 第39-44頁 |
2.3.1 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理論 | 第39-40頁 |
2.3.2 適應性循環理論 | 第40-41頁 |
2.3.3 可持續生計框架 | 第41-43頁 |
2.3.4 可持續性科學理論 | 第43-44頁 |
2.4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分析框架的構建 | 第44-48頁 |
2.4.1 脆弱性、適應性、體制轉換和適應性循環關系 | 第44-45頁 |
2.4.2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化與農戶適應性的框架聯系 | 第45-46頁 |
2.4.3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分析框架的構建 | 第46-48頁 |
第三章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發展階段劃分與特征 | 第48-77頁 |
3.1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概況 | 第48-57頁 |
3.1.1 自然環境概況 | 第48-54頁 |
3.1.2 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| 第54-55頁 |
3.1.3 農牧業發展概況 | 第55-56頁 |
3.1.4 生態建設與保護概況 | 第56頁 |
3.1.5 研究區典型性 | 第56-57頁 |
3.2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發展過程 | 第57-75頁 |
3.2.1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發展過程階段劃分 | 第57-59頁 |
3.2.2 鄉村人地系統重組階段(1952-1978 年) | 第59-64頁 |
3.2.3 鄉村人地系統快速發展階段(1979-2002 年) | 第64-71頁 |
3.2.4 鄉村人地系統穩步發展階段(2003-2016 年) | 第71-75頁 |
3.3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發展特征 | 第75-77頁 |
3.3.1 鄉村人地系統發展階段性特征顯著 | 第75-76頁 |
3.3.2 氣候暖干化在鄉村人地系統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| 第76頁 |
3.3.3 人類活動深刻影響著鄉村人地系統發展動力與穩定狀態 | 第76頁 |
3.3.4 鄉村人地系統結構趨于復雜,功能不斷完善 | 第76-77頁 |
第四章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時空格局演變 | 第77-105頁 |
4.1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評價框架 | 第77-79頁 |
4.1.1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評價意義 | 第77-78頁 |
4.1.2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評價過程 | 第78頁 |
4.1.3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評價內容 | 第78-79頁 |
4.2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評價 | 第79-94頁 |
4.2.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| 第79-83頁 |
4.2.2 數據處理與確定權重 | 第83-84頁 |
4.2.3 脆弱性演變評價模型 | 第84-85頁 |
4.2.4 脆弱性各維度時空分異評價結果 | 第85-94頁 |
4.3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時空格局演化特征 | 第94-101頁 |
4.3.1 不同產業主導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化特征 | 第94-99頁 |
4.3.2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總體特征 | 第99-101頁 |
4.4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時空變異特征 | 第101-104頁 |
4.4.1 不同產業主導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變異特征分析 | 第101-103頁 |
4.4.2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變異總體特征 | 第103-104頁 |
4.5 鄉村人地系統脆弱性演變中系統結構與功能變化特征 | 第104-105頁 |
第五章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農牧戶適應行為分異 | 第105-140頁 |
5.1 適應結果分析 | 第106-107頁 |
5.1.1 生活滿意度 | 第106頁 |
5.1.2 生活滿意度分析 | 第106-107頁 |
5.2 適應行為分析 | 第107-115頁 |
5.2.1 適應行為 | 第107-110頁 |
5.2.2 適應主體類型劃分 | 第110-111頁 |
5.2.3 不同類型適應主體家庭基本特征 | 第111-115頁 |
5.3 適應能力評價 | 第115-124頁 |
5.3.1 理論框架與指標體系構建 | 第115-118頁 |
5.3.2 權重計算與指標科學性檢驗 | 第118-119頁 |
5.3.3 農牧戶生計資本指數計算 | 第119-120頁 |
5.3.4 評價結果分析 | 第120-124頁 |
5.4 適應能力對適應行為選擇的影響 | 第124-128頁 |
5.4.1 數據分析模型 | 第124-125頁 |
5.4.2 數據分析結果 | 第125-128頁 |
5.5 適應能力對適應結果的影響 | 第128-132頁 |
5.5.1 模型檢驗及相關變量說明 | 第128-129頁 |
5.5.2 實證結果分析 | 第129-132頁 |
5.6 適應機制分析 | 第132-140頁 |
5.6.1 適應障礙分析 | 第133-136頁 |
5.6.2 適應機制分析 | 第136-140頁 |
第六章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機制 | 第140-161頁 |
6.1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內涵與分析方法 | 第140-141頁 |
6.1.1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內涵界定 | 第140-141頁 |
6.1.2 鄉村人地系統演化主控因素識別與方法 | 第141頁 |
6.2 典型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路徑分析 | 第141-151頁 |
6.2.1 農業主導型鄉村人地系統演化路徑分析 | 第141-144頁 |
6.2.2 畜牧業主導型鄉村人地系統演化路徑分析 | 第144-146頁 |
6.2.3 旅游業主導型鄉村人地系統演化路徑分析 | 第146-149頁 |
6.2.4 綜合型鄉村人地系統演化路徑分析 | 第149-151頁 |
6.3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機制分析 | 第151-161頁 |
6.3.1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影響因素分析 | 第151-154頁 |
6.3.2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特征分析 | 第154-155頁 |
6.3.3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路徑分析 | 第155-157頁 |
6.3.4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演化機制分析 | 第157-161頁 |
第七章 北方農牧交錯區鄉村可持續發展政策啟示 | 第161-169頁 |
7.1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管理的內涵 | 第161-164頁 |
7.1.1 適應性管理的過程與目標 | 第161-162頁 |
7.1.2 鄉村人地系統適應性管理框架 | 第162-163頁 |
7.1.3 鄉村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 | 第163-164頁 |
7.2 鄉鎮層面的適應性管理政策啟示 | 第164-167頁 |
7.2.1 生態功能保持約束下鄉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定位 | 第164-165頁 |
7.2.2 制定動態管理體系,實現不同類型鄉村差異化管理 | 第165-166頁 |
7.2.3 重視鄉村異質性特征,尋求效益與生態兼顧的復合型發展模式 | 第166-167頁 |
7.3 農牧戶層面適應性管理政策啟示 | 第167-169頁 |
7.3.1 針對不同類型農牧戶,制定差異化補償政策 | 第167頁 |
7.3.2 針對不同類型農牧戶,制定差異化生態保護與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 | 第167頁 |
7.3.3 針對不同類型農牧戶適應障礙,提供不同的扶持政策與行動 | 第167-169頁 |
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| 第169-176頁 |
8.1 主要結論 | 第169-173頁 |
8.2 研究特色與創新 | 第173-174頁 |
8.3 研究不足與展望 | 第174-176頁 |
參考文獻 | 第176-193頁 |
附錄 | 第193-199頁 |
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99-200頁 |
致謝 | 第200頁 |